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54篇
公路运输   168篇
综合类   361篇
水路运输   66篇
铁路运输   120篇
综合运输   8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delay restoration in a disturbed schedule, a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rescheduling trains is developed by restoring the total delay of the disturbed schedule. A discrete event topologic model is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undisturbed train diagram and a back propag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label the maximum buffer time of each point in the model.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rinciple of delay restoration,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delay is developed from the labeled maximum buffer time. The critical delay is the critical point of successful delay restoration. All the disturbed trains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strong-delayed trains and the weak-delayed trains by the criterion of the critical delay. Only the latter, in which actual delay is less than its critical delay, can be adjusted to a normal running state during time horizon considered. The heuristic algorithm is used to restore all the disturbed trains according to their critical details. The cores of the algorithm are the iterative repair technique and two repair methods for the two kinds of trains. The algorithm searches iteratively the space of possible conflicts caused by disturbed trains using an earfiest-delay-first heuristics and always attempts to repair the earliest constraint violation. The algorithm adjusts the weak-delayed trains directly back to the normal running state using the buffer time of the original train diagram. For the strong-delayed trains,the algorithm uses an utility function with some weighted attributes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priority of the trains, and resolves the conflict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dynamic priority. In the e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produces "good enough" schedules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n disturbed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92.
本市以天津城市主干道卫津路拓宽改造工程为例,论述城市道路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按全天高峰小时、非高峰小时,分别计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运营成本、时间价值及事故费用,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经济效益计算。经济效益中以车辆行程时间延误与路口时间延误的节约作为主要效益。  相似文献   
93.
提出深埋地铁的新站型,进行紧急疏散演算, 探讨针对深埋地铁新站型的人员消防疏散的计算问 题,通过计算来验证和归纳深埋地铁站在建筑设计时 应重视的设计要点,为未来深埋地铁车站的设计提供 参考。将两座车站的客流代入两个深埋车站的新站型 中,根据国家标准和新地标的疏散公式进行计算。结 果表明: 首先,新站型的建筑形式是成立的,可以满足 国家标准疏散的要求; 其次,两个计算公式均反映了客 流与疏散设施的匹配度问题,当客流较大时,需增加通 行设施的数量以及缩短站厅层至站台层的距离来满足 疏散要求; 再次,通过北京新地标的公式计算发现,在两 种站型通行设施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深埋车站人员 疏散时间的两大因素是站厅至站台的距离和客流。  相似文献   
94.
从上海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所发生的一次防火卷帘门误降事件入手,介绍了世纪大道站在换乘形式上的选择,以及在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设计上相关规范的要求和做法,通过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提出了大型换乘枢纽站防火设计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
为分析和提高地铁车站通过设施的疏散能力,保证乘客的运行安全,在分析地铁车站行人流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利用GEM(generalized expansion method)算法,求解地铁车站乘客疏散模型,通过计算得到车站疏散设施的拥堵概率、吞吐量等指标,给出地铁车站疏散能力的瓶颈点。以西直门地铁站为案例,证明将GEM算法应用于解决地铁车站人员疏散问题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进站线路疏散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6.
在分析城轨客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线网实时客流的监测算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动态展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实时客流分布态势;设定预警研判机理,对超过限定预警值的车站、区间的客流进行监测预警;借助GIS动态定位特性,辅助实现公交接驳的紧急疏散,以满足线网运营的可视化、高效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97.
介绍了国内、外地铁车辆采用的两类紧急疏散门系统,从结构形式、疏散模式、承载及疏散能力等方面对这两类紧急疏散门进行研究分析与对比,并提出地铁车辆紧急疏散门系统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98.
轨道交通车站突发事件下乘客的心理行为对安全疏散具有重要影响。将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乘客心理行为影响因素概括为环境信息、引导信息、受度信息及乘客基础信息等四个方面,并加以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针对相应因素提出了指导应急疏散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
介绍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3个主要通信组网方案,并对3个方案的组网原理、保护倒换原理、业务处理流程等进行深入分析。从网络可靠性、传输时延、传输带宽、工程投资、工程实施难度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全面的分析比较提出树型组网方案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最佳通信组网方案,对后续工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在高客流负荷和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列车延误会导致短时段内车站滞留客流激增,为防范拥塞导致的安全风险,地铁车站会启动预案及时引导客流。从乘客感知角度出发,调查并分析列车延误条件下乘客的出行计划改变意愿、信息需求偏好,研究表明,在不同程度的列车延误情景下,乘客出行计划改变及决策所需的信息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对站内客流引导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乘客对于人工引导的依赖性最高,现有信息化引导措施与乘客的期望尚存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延误客流信息服务综合提升对策,以提升延误条件下乘客信息服务满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